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

南北红色文化在VR中”相遇”:天津师范大学VR双语项目让红色文化”活”起来

近日,由邱曦薇、范金良老师联合带领五大学院同学(李潇、古孟冉、徐冉等八位同学)组建天津师范大学创新团队,他们积极响应号召,推出“‘语’创智‘站’·产学共融——天津小站练兵园VR双语红色教育新范式”项目,通过VR双语技术与产学融合模式,为天津小站练兵园打造沉浸式红色教育新场景。该项目以高精度3D建模、AI语音导览及双语交互系统为核心,助力红色文化传承迈向数字化时代。

多学科联动,破解传统红色教育痛点

天津小站练兵园作为近代军事文化地标,长期面临静态展示吸引力不足的难题。2025年3月,天津师范大学创新创业团队敏锐捕捉到这一痛点,整合多学科资源,为小站练兵园打造创新展示模式。该项目在学校的支持与指导下正式启动,旨在利用前沿科技与双语教育,挖掘小站练兵园的文化传播和教育价值,构建红色教育新生态。

图片1.png

图为小站练兵园学武堂实景

VR赋能,沉浸体验穿越历史

走进项目打造的VR虚拟展厅,仿佛踏入时光隧道,瞬间穿越到近代军事变革的风云岁月。借助高精度3D激光扫描(一种高精度空间建模手段)、摄影测量(利用照片生成三维模型)及VR/AR技术,小站练兵园的建筑、文物和历史场景被全息复刻,1:1数字化还原让每一处细节都栩栩如生。序厅、展示厅和趣味交互式双语学习系统三大板块相互呼应,AI双语语音导览、4K历史情景模拟动画,如“林则徐虎门销烟”场景,让观众身临其境感受历史的波澜壮阔。

图片3.png图为“小站军事博物馆”VR虚拟展厅场景

除了视觉还原,项目还注重听觉体验的沉浸感。项目创新融入“津沽方言+历史原声复刻”,高保真音频修复技术还原的北洋军官口音、市井叫卖声,进一步增强了地域文化特色与沉浸感。观众戴上VR头显,不仅能漫步在练兵园的虚拟场景中,还能听到百年前的声音,感受历史的温度。虚拟展厅中的趣味交互式双语学习系统更是一大亮点,通过寓教于乐的小游戏,如“历史探秘图鉴”“历史线索配对”等,将英语学习与历史文化认知巧妙融合,形成“观展学习+即时练习+感悟留言”的闭环学习链,让观众在玩乐中收获知识。

图片5.png

图为趣味交互式双语学习系统

多元活动,红色文化深入人心

除了线上VR虚拟展厅,项目的线下多元教育活动同样精彩纷呈。在沉浸式多元文化体验活动中,团队组建的双语志愿者团队发挥专业优势,为参观者提供中英双语导览服务。针对不同学段学生,开发的系列化研学课程将历史文化知识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。实景剧本杀项目“梁溪诡影”,以角色扮演、线索解谜的形式,让参与者在趣味体验中深入了解地方历史文化,一经推出便受到热烈欢迎。

afd58d38830a1ecf87af588cec20a02.png图为小站练兵园特色纪念票根

项目还积极推动小站VR虚拟展厅“进校园”,已与天津市静文高中达成合作,将虚拟展厅作为历史与文化教育的辅助工具,开展相关教学活动。未来,项目计划服务20所以上中小学,把小站练兵园的历史文化带入更多校园,助力红色文化在青少年群体中生根发芽。

图片6.png图为各中小学生参观游览天津小站练兵园

产学共融,构建教育生态体系

该项目的一大特色是构建“产学合作协同育人”新范式。团队与天津小站练兵园深度合作,获得独家内容版权和资源支持,同时依托天津师范大学的学科优势,与静文高中等多所基础教育学校紧密协作。三方联合开发特色研学课程和数字化教育资源,促进科研成果与园区文化资源有机结合,构建起“高校+园区+中小学”三位一体的教育生态体系,为区域文化旅游产业升级与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助力。

图片7.png

图为天津师范大学创新团队与小站练兵园园长会面

成果初显,未来前景备受期待

目前,项目已取得阶段性成果。在技术方面,实现了园区场景的深度还原、多平台无缝适配以及4K情景模拟动画的高质量呈现;在市场方面,通过多种营销策略吸引了众多用户关注,线上VR展厅用户数量稳步增长,线下活动参与人数不断增加。

结语

该项目不仅为红色教育注入科技活力,更探索出“高校+园区+中小学”协同育人的新路径,为文化强国战略提供可复制的创新样本。他们将继续优化项目内容与服务,紧跟技术发展潮流,不断更新VR体验内容,拓展合作渠道,为更多人提供沉浸式红色教育体验,让天津小站练兵园的红色文化走向全国、迈向世界。

免责声明: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,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、暗示和承诺,仅供读者参考,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(内容、图片等),请及时联系本站,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。

作者: admin

为您推荐
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