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人工智能、物联网与区块链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,一场智慧农业的技术革命正悄然在农田间上演。近日,一支由高校多学科学生联合组成的创新团队,成功研发出“智穗云田——多模态智能感知引擎驱动的玉米精准植保系统”,用科技的力量为传统农业注入新动能,推动玉米种植迈入“数据驱动、智能决策”的新时代。
该系统以“AI管家”式的全流程服务模式,构建起涵盖环境感知、智能分析、无人机施药与区块链溯源的智慧农业闭环。团队通过边缘计算网关实现田间高频数据采集,每15秒对空气温湿度、光照强度、土壤PH值等20余项参数进行本地预处理,显著提升了监测的实时性与稳定性;AI智能分析中枢则利用融合卫星遥感、无人机影像与地面传感器的多模态数据,精准识别玉米锈病、玉米螟等常见病虫害,生成个性化的施药处方图与飞行路径规划。
图 1 投入产出分析
植保无人机根据AI生成的任务指令,自主进行厘米级变量喷洒,实现高风险区域加药、低风险区域减药的精准防治策略,有效降低农药使用量30%-40%,提升作业效率至200亩/小时以上。在作物采收后,系统还会自动生成区块链溯源码,涵盖从播种到收获全过程的关键农事数据,帮助产品进入高端绿色食品市场,增强消费者信任感与品牌溢价能力。
“这不仅仅是一个智慧农业工具,更像是农田的‘智能管家’,能帮农民决策、能干活、还能做档案。”项目指导老师介绍,团队在调研中发现,大部分玉米农户仍面临“人工巡田效率低、病虫害发现滞后、施药方法粗放、数字技术用不上”等难题,因此决定从“低门槛、高实效”的角度出发,打造一套既能高效落地,又易于上手的农业智能化系统。
图 2 导师一对一指导项目发展
为了实现这一目标,团队成员跨学科合作,分设算法组、硬件组、区块链组与商业模式组,先后完成了边缘网关适应性改造、农事知识图谱建构、AI病虫害识别模型训练、区块链可视化溯源系统设计等关键模块研发,并通过实地试验田不断迭代优化。最终系统不仅在东北玉米主产区完成多轮实地验证,还适配南方多雨、丘陵地带等复杂农田场景,实现“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”的跨越。
目前,“智穗云田”项目已与多个农业示范区达成合作意向,并受邀参与智慧农业专项课题申报,具备良好的市场推广潜力与科研示范价值。项目团队也将继续探索与政府、企业的多元合作模式,推动智慧农业从示范走向普及,让更多农民享受到科技赋能带来的红利。
在AI加速渗透千行百业的今天,这群青年学子用科技与热爱耕耘未来,在玉米田里种下的不只是技术,还有希望。